“今天又把管子拉裂了!”夜里十一點,老周在工地微信群甩出一張照片:MPP管外壁一道20厘米長的裂縫,像咧開的嘴。類似場景在全國無數電力排管、通信拉管現場輪番上演。把問題列成清單,逐條拆解,才能少交學費。
一、變形:不是管子不硬,是土太“軟”
成因:溝底不平、回填含磚塊、機械碾壓過界,側向支撐瞬間消失,管材橢圓度一夜超標。
危害:電纜穿不過、內徑縮小20%,拉線阻力翻倍,后期只能暴力牽引,護層被拉花。
應對:①溝底鋪10cm中粗砂,用平板振搗器“兩進兩退”找平;②兩側回填15cm一層,人工木夯夯實,密度≥90%;③上方0.5m內禁止機械直接碾壓,用“鋼板+枕木”過渡。
二、縱向開裂:熱熔口剛焊完就炸
成因:焊接溫度280℃卻趕進度,沒翻邊就強行加壓,熔縫處留下隱形冷縫;夜間降溫快,管材收縮集中在一道薄弱口。
危害:雨水順著裂縫灌進,電纜長期泡水,4個月絕緣下降40%,供電所跳閘。
應對:①冬季施工搭防風棚,焊口處貼“保溫毯”緩冷;②熱熔對接必須“雙翻邊”,翻邊對稱高度2~4mm;③焊完冷卻時間≥壁厚×1min,禁止淋水降溫。
三、橫向裂紋:回填“大石頭”是隱形刀
成因:鏟車圖省事,直接把建筑渣土倒進溝,600mm石塊棱角像鑿子,一點壓實就硌穿管壁。
危害:裂紋肉眼難見,電纜敷設后外護套被割出口子,運行三年出現電樹放電。
應對:①回填土“三檢”:手選—篩分—再手選,粒徑≤20mm;②每30cm一層,用蛙夯順管方向“品字形”夯實,密實度抽檢每百米3點,不合格整段返工。
四、接口錯位:溝槽“S”形漂移
成因:測量放線只打中心樁,溝槽偏位20cm,管材強行彎曲拼接,接口呈“臺階”。
危害:拉纜時阻力峰值增加3倍,鋼絲繩斷絲,穿管機馬達過載燒毀。
應對:①開挖前“雙線控制”:中心線+邊線,每5m設龍門板;②每根管材入溝前復核軸線,偏差>1%DN立即返挖;③轉彎段使用成品彎管,禁止現場烤彎。
五、上浮:雨后“管漂”現場
成因:砂層含水飽和,浮力大于管自重+上覆土重,早晨一看,管子像潛艇一樣浮出20cm。
危害:標高錯位,與井口對接不上,只能鋸掉重接,廢管廢人工。
應對:①計算抗浮:管頂覆土厚度≥1.2倍管外徑,不滿足則加設沙袋壓重;②分段回填,每層≤20cm,邊填邊加水沉降,一夜后再復查標高;③暴雨后復測,發現上浮立即抽排積水,頂部壓沙袋穩管。
六、熱熔焊口“假焊”:外表漂亮,里面沒熔
成因:銑刀鈍化,端面起毛刺;加熱板粘焦料,溫度分布不均,實際熔深只有壁厚30%。
危害:運行期受土壤剪切力,焊口瞬間脆斷,整段電纜被拉出,搶修停電8小時。
應對:①每天首件做“切片實驗”,切5mm厚試片,無孔洞、無縫隙方可繼續;②加熱板每焊10道口就用酒精鋼絲刷清渣,溫度偏差≤±5℃;③雨天搭移動棚,杜絕“帶水焊接”。
七、穿越道路沉降:車一過,路面“跳車”
成因:頂管或拖拉管后,注漿量不足,外壁與土體留空腔;半年內路基下沉5cm。
危害:市政處開罰單,返修還要斷路。
應對:①擴孔直徑≥管外徑1.4倍,注漿分“三次”:拖管同步注、24h后補注、7天后終注,注漿量≥1.3倍理論空隙;②采用膨潤土+水泥漿(比例7:3),壓力0.3~0.5MPa,穩壓30秒;③完工后做雷達檢測,空洞率>5%立即二次注漿。
八、井口“啃邊”:電纜進出就被割
成因:井筒砌筑時,磚塊直接壓在管口,棱角像刀刃;電纜來回抽動,外護套被啃出凹槽。
危害:水分沿凹槽滲入,主絕緣形成水樹,擊穿只是時間問題。
應對:①管口與井壁之間用“喇叭口”過渡,安裝PE護纜套,半徑≥電纜外徑10倍;②井筒澆筑前,管口周邊加5cm厚軟質橡膠板,做“柔性緩沖帶”;③電纜敷設完,用防火泥做“內封口”,杜絕來回竄動。
九、紫外線“曬傷”:臨時暴曬一月,強度掉30%
成因:工地趕工期,管子露天堆三個月,表面粉化、起毛。
危害:環剛度下降,回填后輕微受壓即變形。
應對:①堆放高度≤1.5m,兩側用黑色遮陽網全覆蓋;②超過21天未使用的管材,下溝前抽樣做環剛度復測,下降>10%直接報廢;③夏季“隨用隨拉”,工地設置“陰涼走廊”,減少暴曬時間。
十、野蠻穿纜:鋼絲“鋸”管
成因:電纜盤重達8噸,用拖拉機硬拖,速度5m/s,管內鋼絲網套像鋸條,來回摩擦。
危害:管內壁被拉出溝槽,形成尖角,后續電纜外護套被割。
應對:①采用“履帶輸送機+滑輪組”組合,速度≤0.5m/s;②管口加裝“喇叭形滑輪”,半徑≥電纜外徑15倍;③牽引力實時數顯,超過0.5kN立即停機排查。
把清單貼在工具箱蓋內側,每完成一道工序就打鉤。少一次返工,就多一次利潤。下次夜里,微信群里的照片,希望是“順利貫通”的笑臉。
.jpg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