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底一泡水,管子就“漂”。溝槽挖到標高,現場卻成“小池塘”,不少施工隊第一時間想到抽水,可抽完又滲,來回折騰,工期一拖再拖。其實,積水問題不是抽不干,而是沒選對方法。今天把工地最常用、也最省錢的4套塑料管道基底排水方案一次性講透,照做就能讓基底24小時內達到干燥鋪設條件。
方案一:集水井+潛水泵,經典“小排量”組合
適用:滲水量不大、槽寬<1.2 m的支線管道。
做法:在槽底下游角每20 m挖一口0.6 m×0.6 m×0.8 m小集水井,井壁用磚干碼,內側墊防滲膜;井底鋪10 cm碎石,放入2寸潛水泵,軟管沿槽邊引至市政雨水井。抽排期間保持水位低于管底15 cm即可。注意每天交班前把泵提上來清渣,防止泥漿卡死葉輪。優(yōu)點:設備便宜,兩人就能操作;缺點:遇到粉砂層水帶泥,需配合土工布圍井,否則井壁易塌。
方案二:盲溝+波紋管,暗流快排不占地
適用:基底為黏土或粉質黏土,滲水量中等,槽底寬度1.2–2.0 m。
做法:先下挖10 cm到設計標高以下,沿槽底中心開30 cm寬小槽,內填級配碎石(5–20 mm),底部先鋪一層200 g/m2土工布,再擺入DN100雙壁波紋打孔管,打孔口朝下,四周繼續(xù)填碎石至與原槽底平,最后用土工布反包,形成“暗盲溝”。水順石縫進入波紋管,自流入下游集水井。盲溝坡度≥1%,長度超過40 m時中間加檢查井。實測表明,滲水量8 m3/h的溝槽,2小時內可將水位降到管底以下。提醒:碎石必須水洗,含泥量<3%,否則盲溝一年后淤堵失效。
.jpg)
方案三:井點降水,把地下水“吸”回去
適用:砂層、淤泥質土,滲水量大、槽深>3 m的主干管。
做法:沿槽上口外側1 m布置單排輕型井點,間距1.2 m,井管采用DN50 PVC開孔管,外包60目尼龍網。真空泵選用3 kW水環(huán)式,負壓保持在0.06 MPa以上。開機后先抽4 h,待槽底水位下降50 cm再下管。塑料管道安裝完畢立即回填中粗砂,井點繼續(xù)運行直到回填至地下水位以上50 cm方可停泵拔管。經驗數據:滲透系數5×10?3 cm/s的細砂層,井點運行3天,基底含水率可由28%降到18%,滿足PVC-U膠圈安裝干燥度要求。缺點:電費高,需提前報裝臨時電;電纜、真空管要架空,避免挖機碾壓。
方案四:臨時排水溝+沉砂池,雨水、客水一把抓
適用:雨季施工、基坑開口面積大,地表水倒灌風險高。
做法:在槽頂四周筑20 cm×30 cm土埂,外側挖30 cm×30 cm臨時排水溝,溝底鋪彩條布防沖,坡向三級沉砂池。一級池1 m×1 m×0.8 m,磚砌抹灰,二級、三級逐級落差20 cm,最后一級清水溢流至市政管網。基底若仍有少量滲水,可在槽底兩側再挖5 cm淺V型導水溝,引入集水井。該方案把“天上水”和“地下水”分開治,沉砂池攔截泥沙,環(huán)保檢查也一次通過。注意:排水溝每50 m用木樁+竹跳板加固,防止側壁坍塌堵水。
四個方案可以單用,也能組合。比如盲溝+井點,對付高水位粉砂層;集水井+臨時排水溝,解決雨季突擊搶修。施工前先用洛陽鏟探明2 m內土層,再測1小時滲透量,水量<5 m3/h選方案一或二,5–20 m3/h上方案三,地表水倒灌直接方案四兜底。基底干燥后,記得拍照留證,監(jiān)理簽字再鋪管,免得回填后管道位移扯皮。
塑料管道最怕“泡”和“漂”,只要按上面4套方案提前排水,工期至少省三天,人工費、返工費一起砍,項目利潤自然水漲船高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