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就地取材,用建筑垃圾回填溝槽,能省一半運費!”不少施工隊把這句話當省錢圣經,結果半年后路面下沉、管道破裂,維修費翻倍。建筑垃圾不是不能用,而是必須“過篩”——用對了是寶,用錯了是坑。今天把塑料管道行業閉口不談的4條篩選標準一次說透,照做就能讓溝槽50年不沉降。
一、粒徑:大于50 mm的堅決退場
把工地廢磚塊直接倒進溝槽,大塊尖銳邊緣會像刀片一樣擠壓塑料管壁。標準做法是用顎破或錘破先過一道篩,粒徑控制在0—50 mm區間,最大粒徑不超過管道外徑的1/3。這樣顆粒之間能形成緊密“骨架”,又不會對管壁造成點荷載。

二、硬度:手指能掐碎的別進場
建筑垃圾里常混有燒過的煤矸石、風化黏土磚,手一捏就碎,遇水立刻粉化。回填后一旦下雨,上層形成“流沙”空腔,路面瞬間塌陷。現場快速檢測法:拿一塊料用腳踩,踩不碎且聲音清脆,才算合格;一腳成粉的,直接退貨。
三、含水率:抓一把能捏出水就晾著
高含水率不僅增加壓實難度,冬季還會凍脹抬管。把料握成團,自由落地即散,含水率基本在8%—12%,最適合壓實。若手握滴水,必須現場翻曬或加干灰吸濕,否則壓路機跑十遍也壓不實。
四、雜質含量:塑料片、木條、瀝青塊零容忍
塑料薄膜、木屑、瀝青塊都是“隱形炸彈”,后期降解產生空洞,造成差異沉降。用20 mm方孔篩+磁選機兩道除雜,雜質重量比控制在3%以內。肉眼可見的木頭、塑料,只要超過指甲蓋大,就要人工撿出。
現場實操小貼士
1. 分層回填:每30 cm一層,用小型夯機“一夯壓半夯”,壓實度≥90%。
2. 管道兩側同步回填,避免側向受力不均。
3. 頂部50 cm內禁止用建筑垃圾,改換粒徑≤20 mm的級配碎石,給管道加一道“安全帽”。
記住,塑料管道最怕“點受力”和“不均勻沉降”。只要按上面4條標準篩料,建筑垃圾也能變成經濟耐用的回填“黃金料”,省下的運費是真金白銀,省下的維修費更是隱形利潤。下次再有人鼓吹“直接倒”,把這篇文章甩給他,讓數據說話,讓管道安心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