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叮——”手機彈出一條新消息:某工地又因交叉作業把電纜鉆斷,全線停工。類似事故每年都在重復,主角常是PE拖拉管頂管施工。管道本身柔韌耐腐,可一旦與燃氣、電力、通訊等管線“打架”,再優質的管材也救不了場。想把風險關進籠子,必須死磕下面3個關鍵點。
一、先“排雷”再頂管——勘察不到底,事后兩行淚
1. 三維測繪:用探地雷達+管線儀做“CT”,把地下2米內的金屬、非金屬管線全部上色標注,誤差控制在10厘米。
2. 動態補勘:遇到回填層、流沙坑,每30米補鉆一個驗證孔,親眼確認沒有“漏網之管”。
3. 風險分級:紅區(高壓電纜、燃氣管)、黃區(給排水、光纖)、綠區(無管區),現場用紅白綠三色旗插在地面,一眼看懂哪里能鉆、哪里必須繞。
二、讓信息先通車——溝通不到位,交叉成“交叉火”
1. 每日“碰頭會”:8點前,業主、總包、水電燃訊各家把當日作業圖貼在白板,用磁貼標出鉆機、吊車、焊接點,15分鐘對完圖再開工。
2. 共享實時位置:給鉆機裝GPS模塊,數據同步到微信群小程序,誰想臨時開挖,先看手機,避免“盲鉆”。
3. 雙簽字制度:動土前,PE拖拉管班組長與相鄰管線單位現場代表在“交叉作業票”上雙簽字,誰簽字誰負責,杜絕“口頭答應”。
三、全過程“第三只眼”——監護一離線,事故就上線
1. 旁站監護:紅區作業必須配備“雙監”,一名本單位安全員+一名管線單位監護員,兩人同時到位才開鉆。
2. 視頻留痕:在鉆頭后方0.5米固定防爆攝像頭,實時上傳云端,萬一出事故,30秒內可調閱畫面,責任清晰。
3. 夜間升級:晚上10點后禁止紅區作業,確需連續頂管,項目總工、安全總監、監理三方現場值班,缺一即停。
寫在最后
PE拖拉管頂管不是“一鉆了之”的粗暴活,而是一場多兵種協同戰。把勘察做厚、把溝通做透、把監護做嚴,三條線同時拉緊,交叉作業才能從“事故高發區”變成“零傷害示范區”。下次再聽到“叮”的一聲,希望是工程順利完工的喜報,而不是又一次搶險的警報。
.jpg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