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頂得快,一天回本;頂得慢,不出事故。”——工地上的順口溜,把PE拖拉管施工的矛盾點唱得明明白白。速度到底該怎么拿捏?先把結論放在前面:頂進速度沒有絕對值,只有“區間值”;真正決定成敗的,是能不能根據現場反饋做“三階調整”。
一、為什么“快”讓人上癮,卻又暗藏殺機
1. 土體擾動“記憶效應”
pe管外壁光滑,看似摩阻小,但土體被快速擠壓后會產生超孔隙水壓力,回彈時像橡皮筋一樣勒住管道,回拖力瞬間飆升,輕則拉細管徑,重則直接斷管。
2. 熱脹冷縮“隱形加長”
高速頂進摩擦生熱,PE管溫升可達15 ℃以上,每百米暗中“長”出6 mm;停頓時又冷縮,接頭處便出現微裂紋,打壓時滲漏點找不到,卻總在同一環向位置。
3. 導向“飄移”
鉆機儀表盤顯示3 m/min,實際軌跡早已“飄”出設計線,因為快速推進時導向信號采樣間隔被拉長,等發現偏差,已錯過最佳糾偏窗口。
二、為什么“慢”讓人安心,卻又悄悄虧本
1. 泥漿“沉淀封管”
速度低于0.8 m/min,膨潤土漿液里的砂粒開始沉積,形成“泥餅”裹管,回拖力反而比快頂時高30 %。
2. 應力松弛“回不來”
PE管在慢速彎曲中發生蠕變,曲率半徑被“記憶”,回拖后仍保持波浪形,通球檢測卡球率升高。
3. 臺班費“燒”得心疼
鉆機、泥漿泵、人工,一天怠速就是幾千塊;甲方一句“安全第一”,乙方卻得用利潤埋單。
三、三階調整原則:把“快”與“慢”做成函數曲線
階段一:初頂“探路”——0~30 m,速度≤1.2 m/min
目的:讓土體“適應”新訪客,同步采集回拖力、扭矩、泥漿返回量,建立基準值。
階段二:穩態“巡航”——30 m至終點前50 m,速度1.5~2.0 m/min
前提:泥漿馬氏漏斗黏度保持40~45 s,返回量≥泵送量80 %,導向偏差
階段三:末端“收速”——最后50 m,速度≤1.0 m/min
目的:抵消井壁“喇叭口”效應,給熱脹冷縮留余量,同時便于精準對標出洞高程。
四、現場可落地的四項微調開關
1. 泵壓微調:回拖力上漲10 %,優先降速0.2 m/min,再提泵壓0.2 MPa,兩步走,避免“猛剎”。
2. 泥漿指數:每500 m檢測一次馬氏黏度,高于50 s立即加水稀釋,低于35 s補膨潤土,把“泥皮”厚度穩定在3 mm。
3. 管尾配重:末端30 m加2 %細砂袋,抑制PE管“上浮”,減少軌跡飄移。
4. 停頂規程:任何原因停頂超過15 min,必須回抽0.5 m,釋放應力,再重新頂進,防止“冷焊”卡管。
五、一張速查表帶走
回拖力突增→先降速0.3 m/min→查泥漿返回量→仍異常→停頂回抽0.5 m→復頂后若力值回落→可恢復原速;若仍高→降低速度至1.0 m/min并提高泥漿黏度。把這張表貼在操作臺,司機不用翻手冊,30秒就能做出正確決策。
寫在最后
PE拖拉管施工像騎自行車,太慢會倒,太快會摔;真正的老手不看碼表,看“路感”。把“三階調整”練成肌肉記憶,速度就不再是敵人,而是利潤與安全的平衡木。
.jpg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