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地現場常出現這樣的場景:才拆封的pe管,不到兩周就彎曲變形,表面出現龜裂,監理一句“報廢重買”,幾萬元瞬間蒸發。問題根源往往不是質量,而是存儲環節踩坑。PE管雖韌性好,卻怕曬、怕壓、怕油,一旦存放不當,性能直線下降,再貴的料也白搭。想把材料損耗降到1%以內,先把下面6條鐵律刻進現場管理制度。
1. 防曬是底線
PE管原料中的聚乙烯分子鏈,被紫外線連續照射72小時就會開始斷裂,表現就是管材發白發脆。現場必須搭設雙層遮陽棚,棚頂離管頂≥1米,避免棚膜高溫炙烤。若短期露天,至少用厚度≥0.3mm的遮光網全覆蓋,網與管壁留10 cm空氣層,防止積熱。

2. 離地≥20 cm
地面返潮是隱形殺手。用寬度≥10 cm的方木或塑料墊板橫向鋪墊,支點間距≤1 m,確保整根管材懸空。雨季時,墊板下方加鋪防潮布,阻斷毛細水上升。
3. 單層平放,拒絕“疊羅漢”
PE管口經越大,自重越高,疊放超過三層,底層徑向變形率可超5%,后期承插時密封圈無法回彈,直接漏水。正確做法是單層平放,兩側用三角木楔限位,楔子間距≤1.5 m,防止滾動。
4. 通風去熱
封閉倉庫內溫度超過35 ℃,管材會緩慢蠕變,形成“S”形彎曲。倉庫兩端對開窗戶,窗口面積≥地面面積1/20;若自然通風不足,加裝工業風扇,保持空氣流速≥0.5 m/s,夜間打開卷簾門快速降溫。
5. 遠離化學品
油漆、汽油、瀝青蒸氣會滲透聚乙烯,導致管材表面溶脹發黏,靜液壓強度下降30%以上。存放區與化學品倉庫直線距離≥5 m,中間用彩鋼板隔離;焊接用的酒精、清潔劑也要專區存放,用完即封口。
6. 先進先出,標識清楚
每批到貨立刻貼二維碼標簽,包含規格、批次、入庫日期。現場用紅白警戒線劃分“新料區”“待領區”,領料從待領區開始,系統自動掃碼出庫,杜絕“老料沉睡”。項目復盤顯示,僅標識管理一項,就能把庫存周轉天數從45天壓縮到15天,資金占用減少20%。
把以上6條寫進班組交底,再配上每日兩次的“材料巡檢表”,發現問題立刻拍照上傳微信群,責任人2小時內整改。堅持一個月,你會發現:管材報廢率從原來的3%降到0.5%,省下的錢足夠給工人多發一筆高溫補貼。PE管存儲不是小事,每一米都算利潤,別讓“不會放”吃掉你的工程款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