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閥門井找不到了!”——這是不少燃氣巡線員最頭疼的一句話。土方回填、綠化加高、道路拓寬,一不小心就把PE燃氣管的“咽喉”埋得嚴嚴實實。井口消失,閥門打不開,漏氣時只能大面積開挖,既擾民又燒錢。如何把被掩埋的閥門井重新“救”出來?我們總結了四年一線經驗,歸納成四步,不用專利設備,也能讓維護通道起死回生。
第一步:精準定位,少挖一米是一米
先調閱竣工圖,用管道探測儀把pe管走向畫在地面上,再用閥門探測針(∮8 mm鋼筋磨尖)以“米”字格方式輕戳,聽到“鐺”的金屬撞擊聲即停。確認閥門井頸位置后,用噴漆畫一個“△”,邊長50 cm,后續開挖只在這個框內進行,避免“大海撈針”式亂挖。
第二步:人工開挖,給PE管“松筋骨”
機械易碰傷PE管,必須人工+鐵鍬。按“△”外擴30 cm垂直下挖,每挖40 cm支一道木擋板,防止塌方。挖到井頸頂部后,繼續下挖20 cm,露出井筒完整邊緣。若井筒已破裂,用同材質PE井筒“套娃”修補:內徑比原井筒大一級,承插口涂滿PE焊條,熱風槍360°加熱,5分鐘完成“無縫嫁接”。
第三步:抬升井筒,讓井口“長高”
道路綠化層普遍抬高30—50 cm,原井口被“淹沒”。量好高差后,切一段同規格PE井筒做“加高節”,下端開坡口,套在原井頸外側,熱熔對接。為防后期再次掩埋,加高節頂部高出最終路面15 cm,并加裝防盜型復合材料井蓋,可承重40 t,轎車壓過無變形。
第四步:防護回填,留“呼吸縫”
井筒周圍20 cm范圍內用5—10 mm級配碎石回填,分層灑水夯實,既穩又便于下次開挖。碎石層上方鋪一層黃色警示帶,寫上“燃氣閥門井 禁止深埋”。最后把余土拍實,形成5°外傾坡度,雨水自然流走,杜絕井室長期積水導致閥門銹蝕。
四步做完,單人2小時即可恢復一個閥門井功能,材料費不到300元。巡線員后期只需用鉤子提起井蓋,就能完成閥門啟閉、泄漏檢測,再也不必“挖地三尺”。把閥門井抬到“地面之上”,讓PE燃氣管線真正進入“可視化”時代,安全與效率兼得。

